怀素的草书,一点一画都在法度之内,不是当今“丑书”所能比的!
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3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15
草书可以说是当今书法界争议最大的一个书体了。草书的书写特点,决定了其在识别性上相对较弱。语言文字本是交流的工具,而草书对于没有书法基础的人来说,常常难以辨认。比如看到 “事要三思,免动后悔” 八个草书字,其中一些字的写法如 “思” 字下面的心简化成一横,“后” 字是繁体字,“免” 字写法不规范,很容易让人误解。这就引发了关于草书是否失去了交流作用的争议。

图片

怀素《论书帖》草书长卷为其山不高,地亦无灵;为其泉不深,水亦不清;为其书不精,亦无令名,后来足可深戒,藏真自风废,近来已四岁,近蒙薄减,今所为其颠逸,全胜往年。所颠形诡异,不知从何而来。常自不知耳,昨奉《二谢》书,问知山中事有也。

图片

一些所谓的 “大师” 的草书作品更是争议的焦点。以刘洪彪为例,他精通各种字体,成就最大的当属草书。然而,他的作品却遭到很多批评。有人指责他的字就是糊涂乱写,认为他身为中书协草书部门的管理者,没能纠正风气,是典型的失职。但草书是一门讲究古法和即兴的艺术,对字迹是否可读可辨要求没有那么高,要欣赏它需要一定的书法素养。于是,不同的审美观念在此碰撞,争议也由此而生。

图片

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中,草书入展作品《莫对从来联》因书写文本存在问题被取消入展资格。这件事也反映出草书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,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草书标准的争议。

图片

同时,一些草书作品为了迎合展览,写得太刻意、太做作,失去了自然的书写感。例如在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上,广东的李锐老师所创作的草书作品,有人认为是草书中的天花板级别,既有草书功力,又符合草书中时间与空间的安排;但也有很多人觉得此作为了迎合展览,写得过于刻意,失去了自然之美。局部放大带释文欣赏:

图片

草书在唐朝达高峰,唐代书法家汲取魏晋及南北朝书法精髓,形成独特书风,书法讲究法度。通常 “法度” 用于形容唐代楷书,实则唐代草书亦有法度严谨一面。相比晋代草书自由,唐代草书在点画、章法上更讲究。张旭、怀素草书建立在严格 “规矩”“法度” 之上,虽酒后肆意挥洒却非乱写乱画,“狂而不草”“狂而不怪”,在草法及点画章法布局极讲究,非当今 “纯线条主义” 丑书家可比。

图片

怀素的《论书帖》,便是这一法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。在众多唐代草书作品当中,此作是毫无争议的怀素真迹,流传有序,上面有诸名家题跋,被后世奉为草书 “神作”。韩偓曾评价此帖 “字字如龙!可谓 1000 年来无出其右者!”

图片

笔下明显洋溢出东晋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。运笔悠然自得,意气平和,应规入矩,精谨而纯熟。每作一字,起落分明,笔势圆融婉转、飞动轻灵,骨气深稳,血肉丰润。结构以平正恒定为基调,疏密聚散之间,尽显 “端庄杂流丽,刚健寓婀娜” 的风致。

图片

关于《论书帖》的真伪,经过专家多方鉴定,确认是 1200 年前真迹。张芝、张旭都没有确凿无疑的真迹作品传世,而怀素的这件《论书帖》,通过碳 —14 检测和历代收藏鉴印等多方鉴定,被确认为真迹。现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,列为国家一级文物,禁止出国展览。帖后有清乾隆帝的御笔释文,以及元大学士张晏、元书法领袖赵孟頫和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跋文,这些名家题跋为其真实性提供了有力证据。

图片

《论书帖》的流传历程也颇为传奇。最早著录于《宣和书谱》,历经宋徽宗、赵孟頫、项元汴、乾隆内府等收藏,后被溥仪带出宫去,最终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。前后 800 来年,流传有绪,见证了中国书法历史的发展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与怀素的其他作品相比,《论书帖》代表着他草书的另一面目。与《自叙帖》的狂放不羁不同,《论书帖》中规中矩,意态平和,处处不离魏晋法度;

与《圣母帖》相比,《论书帖》更显晋韵浓郁,古意盎然;与《苦笋帖》相比,《论书帖》结体严谨,章法整饬,出规入矩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